▲小學生爭著上臺學戲 羊城晚報記者 鄭迅 攝
  羊城晚報記者 何裕華 通訊員 梁彥蘭
  振興粵劇,從培養小觀眾開始。3月28日下午,廣東粵劇院“粵劇進校園”系列活動與天河區華融小學“接上頭”,在該劇院藝術中心新劇場舉行了一次“零距離”親近粵劇的互動教學。天河區華融小學、五一小學、天河實驗一小、匯景國際實驗小學、天河區中小學音樂教師組以及越秀區農林下路小學的師生、家長共500人,通過欣賞粵劇經典摺子戲、嘗試敲鑼打鼓揮水袖等形式,體驗本土傳統戲曲的魅力。與此同時,在場師生與省粵劇院相關負責人均認為,一次活動過後,如何延續“粵劇進校園”的生命力才是關鍵。
  “下麵,請八位同學上臺跟我一起體驗粵劇戲服水袖與身段姿態。”廣東省粵劇院青年團演員在舞臺上一聲“號令”,臺下觀眾席沸騰,數十名小學生向舞臺奔去。在老師和粵劇院工作人員的指導下,他們分批上臺體驗。
  “老師,能不能再安排多一次體驗?我的孫女跑了兩次都沒能上臺,她很想穿那個戲服,感受一下水袖是什麼。”家長池阿姨誤把站在舞臺邊的記者當成老師,“我是粵劇發燒友,家裡經常播放粵劇節目,不過我不知道她那麼喜歡粵劇”。
  池阿姨拉著身邊正在上小學五年級的孫女子榕,小女孩沮喪得快要哭了,“我在家裡聽過粵劇,喜歡聽《帝女花》,也會唱幾句。我覺得粵劇在唱歌,又講了一個故事,好玩,而且,戲服好靚,我好想上臺……”工作人員最終加插了一個教學雙手造型的小環節,讓子榕過了把粵劇癮。
  在子榕上臺之時,池阿姨把電話號碼留給現場工作人員:“你們什麼時候辦小朋友的粵劇班或者假期興趣班,通知我,我帶她去學。”
  粵劇院的青年樂師和演員還根據現有的小學音樂鄉土教材內容,從專業角度進行了示範演繹,“豆丁”們在指導下紛紛敲起“沖頭鑼鼓”,彈起古箏唱“白欖芙蓉”,場面很熱鬧。
  希望1
  與粵劇院長期合作
  華融小學音樂課組的張老師是本次活動的組織者之一,她告訴記者,作為一個廣州人,她從小就跟隨祖母聽粵曲,對粵劇有著特別的感情。“中小學的音樂課程中有粵劇教材,屬於規定課程以外的鄉土教材。最大的問題是,會教的老師不多,很多音樂老師甚至連粵語都不會說。”
  省粵劇院黨委書記、副院長陳列東表示,“粵劇進校園”已經試驗多時,但以往大多是與中學和大學合作,如在中山大學、廣東外語外貿大學、培正商學院、廣雅中學等多所院校中產生過很好的影響,廣雅中學還與省粵劇院簽訂了培訓基地合約,專業演員會定期到學校授課指導。“這次活動是個新突破,數百名小學二年級到六年級的學生被‘請’進劇場,年齡之小,人數之多,都是空前的。”“看到孩子們反應這麼熱烈,就知道他們對粵劇不是不感興趣,而是傳統的東西遠離了生活,他們無從得知。”張老師說,“我們小時候,閑來沒事,總會聽到身邊的叔伯阿姨哼唱幾句粵曲。現在,不僅生活環境改變了,孩子們課餘都很忙,上補習課,學奧數奧英。我們要利用課堂時間,把傳統文化帶給學生。”
  據悉,專業演員除了要引導小學生對粵劇產生興趣,還將為小學音樂老師提供指導課程。“我們希望跟省粵劇院長期合作,有專業演員解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疑難,同時,幫助我們優化教材,提供更豐富的音樂資料。”張老師表示,把粵劇融入小學音樂課程已從想法變為專項課題,雖然鄉土教材並非“規定動作”,但“課題必須有教學實踐”和多元文化共融,教師們會欣然接受新挑戰。
  ·何裕華 梁彥蘭·
  希望2
  政府給予更多扶持
  記者瞭解到,本次粵劇與小學生對接活動得到天河區教育系統廣泛關註,天河區教育局、教研室不僅參與全盤策劃,更對與廣東粵劇院的下一次合作充滿期待。
  不過,眾人認為,政府的推動力度還應加大。省粵劇院青年團當家花旦曾小敏告訴記者,雖然粵劇已被編入小學音樂課鄉土教材,但教材不算規範,例如配圖太隨意,一些曲目選段因節選得太簡潔,無法凸顯特色,不少專業知識的介紹相對枯燥,難以引起孩子們的興趣。而且,沒有相關的音響材料配套教學,很難詮釋粵劇的魅力。
  “這次請小朋友來劇院,就是希望讓他們感性認識粵劇。接下來,我們還會進校園,對相關教學進行指導,與音樂老師共同優化教材和教學內容。我們也希望不僅僅是粵劇院和學校在努力。”曾小敏認為,省市政府部門應更積極推動和幫助“粵劇進校園”,教學在各種資源聯結中實現互動雙長,才是最重要的。
  “省粵劇院正在建設粵劇體驗館,規劃開設少兒粵劇興趣班等,不是要大家都來學粵劇、長大演粵劇,而是希望更多人能知道粵劇,讓更多小朋友瞭解本土文化。”陳列東說。
  ·何裕華 梁彥蘭·編輯: 牟青  (原標題:"粵劇進校園"活動與小學生"親密接觸"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v28gvdgh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